老公外面有人因“缺乏仪式感”?婚姻咨询帮你找回最初感动!

情感咨询 2025-07-29 婚姻咨询师 23

看到这样的问题,心里总会咯噔一下。好像婚姻里所有的暗礁,都被简单粗暴地归结为“仪式感”的缺失。仪式感,这个被说烂了的词,仿佛成了衡量婚姻质量的唯一标尺,成了挽救关系的万能钥匙。

我们总在羡慕别人家的花前月下、烛光晚餐,感叹自家那位榆木疙瘩连结婚纪念日都记不住。有位朋友的话,戳中了不少人的心窝子:日复一日的接送孩子、辅导功课,柴米油盐娃,磨得人像行尸走肉,婚姻只剩下相敬如“冰”,没了色彩,没了赞美,只有平淡的烦躁和无尽的琐碎。这种窒息感,真实得让人无力反驳。是的,平凡日子里的仪式感,像是一束光,能刺破这层灰暗,提醒我们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和时刻,从中汲取爱、希望和力量。它是对生活的郑重其事,是对彼此依然“在场”的确认,是抵御麻木的一道防线。

老公外面有人因“缺乏仪式感”

老公外面有人因“缺乏仪式感”

但,问题真的全系于“仪式感”一身吗?

另一位朋友的描述,让我看到了婚姻的另一面:那个常年缺乏“仪式感”的老公,会在她无论多晚出差归来时都去接站(虽然可能心疼打车钱);会在她搞不定时,磨磨唧唧但最终把事办妥;在她需要依靠时,那个玩着手机的身影,就是她随时可以“提取”的安全感——“多大个事儿,这不是还有我呢么”。这种融入骨血的踏实和担当,难道不是另一种更深的“仪式”?它无声地渗透在每一次伸手、每一句“我来看孩子,你歇会儿”的朴素话语里。

再看那个让全网破防的故事:老婆意外早产住进ICU,老公在纸条上写下“第一次一整天都没有与你讲话”。这简单的几个字,胜过千言万语,胜过任何精心设计的礼物。它捕捉到了婚姻里最深的羁绊——习惯性的存在被强行中断后的巨大失落和思念。正如《小王子》所言,仪式感就是让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,让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。这张ICU里的纸条,就是最揪心也最珍贵的“不同时刻”,它把淹没在柴米油盐中的爱,瞬间擦亮。

所以,当“缺乏仪式感”被当作婚姻破裂的替罪羊时,我们或许该更冷静地审视:

1.  仪式感 ≠ 昂贵表演。 80万买超跑的朋友觉得提车过程“缺乏仪式感”,这和我们普通人婚姻里的仪式感诉求,本质上不同。婚姻里的仪式感,核心是“用心”和“看见”,而非物质堆砌。一个拥抱,一句真诚的感谢,一次认真的倾听,一次放下手机的全然陪伴,都是微小却有力的仪式。仪式感可以是对生活的尊重,体现在道早安、晚安,甚至一句“祝你用餐愉快”这样的小事上。

2.  “缺乏仪式感”可能只是表象。 它掩盖的,也许是沟通的堵塞,是情感表达的笨拙,是长期疲惫下的无心经营,甚至是更深层的情感疏离。如果内核的爱与责任还在,仪式感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;如果内核出了问题,再华丽的仪式也只是徒有其表。

3.  爱有万般模样。 有人天生浪漫,就有人生性务实。“务实派”妻子,就坦言不需要甜言蜜语和节日礼物,老公那句“你踏踏实实洗个澡,拉个shi,我来”反而让她觉得无比幸福。强迫一个“居家过日子理工直男”变成情话王子,可能适得其反。关键在于,能否在彼此的频道里,找到让对方感受到被爱的独特方式?能否欣赏对方那或许笨拙、却藏在烟火褶皱里的付出?

婚姻咨询能帮你找回最初感动吗?或许能。但它真正能做的,是帮你们拨开“仪式感”的迷雾,看清彼此爱的语言,找回沟通的桥梁,学习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磨损中,依然保有“看见”对方的能力。它提醒我们,长久的婚姻需要经营,不要吝惜心思给对方惊喜,但这份“心思”,未必是玫瑰钻戒,也可能是深夜归家时锅里温着的一碗粥,是风雨中向你倾斜的那把伞。

仪式感是锦上添花,是生活的盐。但婚姻的根基,永远在于那些日常的、不喧哗的承担、信任与陪伴。别让“缺乏仪式感”成为逃避问题的借口,也别在追逐别人家“仪式”的幻影中,弄丢了自家烟火褶皱里,那份独属于你的、沉甸甸的暖意。

用心去感受,去表达,去经营。无论是ICU里那张无声的纸条,还是那句“我来,你歇着”,都是平凡婚姻里,最动人的诗篇。